文史多佳境,诸公乐导游
¥240
¥120
¥216
¥192
¥120
¥144
¥192
¥120
商品参数 | |||
杂志名称 | 文史知识 | 出版周期 | 月刊 |
单期定价 | 15 | 期数 | 12 |
国内刊号 | CN11-1358/K | ISBN | 1002-9869 |
页数 | 开本 | ||
出版单位 | 文史知识 | 适读人群 | 文史哲爱好者 大学学者 公务员 公司白领高层 文科生 18-28岁青春期读者 28-40岁成年读者 中老年 |
销售状态 | 在销 | 推荐属性 | 文学读物 国内外历史 |
出版周期:每月出刊 出版单位:中华书局有限公司
国内统一刊号:CN11-1358/K 国际标准刊号:ISSN 1002-9869
国际代号:M 627 开本:16开
页数:128页 纸张:70g胶版纸、部分全彩色
适读人群:文史哲爱好者、大学学者、公务员、公司白领高层、文科生
《文史知识》创刊于1981年,三十年来,秉承着“与历史对话,与时代同行”的编辑出版宗旨,以其“大专家写小文章”的鲜明特色,在弘扬和传播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历程中,魅力独具,有着“中国古代文化百科全书”的美誉,曾荣获国家期刊奖百种重点期刊、新中国60年有影响力的期刊等荣誉称号,深受海内外读者的喜爱。
《文史知识》自2011年改版以来,在坚持传统特色的前提下,围绕深化主题、内容创新、适合时代阅读,展现了新的风采。《文史知识》这份有着自身文化使命和责任的杂志,有着更美好的未来。也期望为更广大的读者展现文化中国的丰富内涵。
《文史知识》自创办以来,一直受到广大读者的支持与厚爱。多年来,我们也一直坚持在能力有限的范围内,普及古代文史知识,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,从不同角度、以多样手法,深入浅出地介绍、评述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。多年来,《文史知识》荟萃了全国一流的文史学者,坚持大专家写小文章,力求知识性、趣味性与学术性统一,保持准确、生动、有用的特点,平实活泼、流畅生动的文风,和素雅大方的风格。
《文史知识》的常用栏目有:特别关注、文史百题、诗文欣赏、人物春秋、文化史知识、小说丛谈、交流与比较、学林漫话、人文游踪、古代典籍、说文解字、讲堂实录、民俗志、戏曲苑、书画欣赏、考古与文物、教学相长、走进历史现场、经典释文、随笔•札记、青年园地等。文章篇幅一般在四五千字之间,提倡以简洁、生动、流畅的文笔,来阐述具有学术积淀的问题。
特别关注
诗文欣赏
人物春秋
清华简研究
小说丛谈
经典释文
学林漫话
书画欣赏
交流与比较
古典文学
漫谈校勘学摭谈
随笔·札记
《文史知识》创刊于1981年,三十年来,秉承着“与历史对话,与时代同行”的编辑出版宗旨,以其“大专家写小文章”的鲜明特色,在弘扬和传播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历程中,魅力独具,有着“中国古代文化百科全书”的美誉,曾荣获国家期刊奖百种重点期刊、新中国60年有影响力的期刊等荣誉称号,深受海内外读者的喜爱。
中华书局于1912年1月由陆费逵在上海创办,是中国历史最悠久的出版社之一。建局之初,奉行“开启民智”的宗旨,以编辑出版各类教科书为主,在传播科学文化知识、推行新式教育方面起到重要而积极的作用;并抓住历史机遇,迅速崛起,成为一家大型综合性出版社。1958年,经中央批准,中华书局成为整理出版中国古代和近代文学、历史、哲学、语言文字图书及相关学术著作、普及读物的专业出版社。同年,国务院科学规划委员会成立古籍整理出版规划小组,从此,中华书局开始承担国家级古籍整理项目的编辑出版任务。
1949年至今,中华书局累计出书2万余种,其中的期刊《文史》、《文史知识》、《中华遗产》、《中华活页文选》、《书品》等期刊,在学术界、读书界、教育界有着广泛的影响。
《文史知识》自2011年改版以来,在坚持传统特色的前提下,围绕深化主题、内容创新、适合时代阅读,展现了新的风采。《文史知识》这份有着自身文化使命和责任的杂志,有着更美好的未来。也期望为更广大的读者展现文化中国的丰富内涵。
诗文欣赏
“醉”与“死”——从王翰的《凉州词》谈起 骆冬青
归有光的情感世界和抒情艺术 张则桐
闺中亦有经世才——俞樾《题兰陵江女史西楼遗稿》小析 肖亚男 葛瑞华
人物春秋
脚踏实地的集大成者荀子 张 觉
二次护法时期孙中山的思虑与困局 谷小水
清华简研究
战国早期的“四战之地”——清华简《系年》所记战国史事研读札记 杨 博
小说丛谈
《西游记》中的时间因素 张燕翔
连载:美与我们的生活
从审美距离到审美视角 高建平
经典释文
《庄子•齐物论》中的“物无非彼,物无非是” 王景琳 徐 匋
学林漫话
李长之与胡适(下) 于天池 李 书
书画欣赏
董源的江南 李安源
交流与比较
《大唐西域记》:历史、故事与传奇(十一):龙女与大臣 王邦维
从甘露寺和甘露之变谈白居易和中西文化交流 陈三平
古典文学漫谈
陶元藻与《全浙诗话》 蒋 寅
校勘学摭谈
有据无据:对校与他校之间 王瑞来
随笔•札记
“为己之学”与“为人之学” 张培锋
文史知识的评论